李芸:统筹建立我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
发布时间:2020-02-28
作者简介:李芸,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海学刊》副主编,江苏省区域现代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文章来源:2020年2月28日交汇点新闻。
围绕当前迅速扩大的新冠肺炎的疫情及其防控进展,我们亟需加快推进区域性应急管理体制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我省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切实提高各类突发事件救援效率。从省级政府层面来看,要认真总结在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的经验教训,在进一步对标找差中深入研究我省公共卫生应急体制体系及其治理防控能力等存在的盲区盲点,为制定和修改相关法规条例多做前瞻性、针对性研讨,积极推进我省的应急管理能力水平与人民的需要和率先现代化的步伐相适应。
一、尽快构建全领域、高规格、快响应的现代型应急管控体系
1.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应急指挥体制、部门管理体制、安全监管和执法体制,提升公共服务的现代治理能力。结合这次疫情防控工作,在建立好顶层设计联防联控体制的基础上,加强省级综合性救援力量和整合度建设,把建立现代型疫情防控体系作为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重要机会;在完善统一高效的省级综合应急管理指挥体系的同时,应该给各县、市、区地方政府在应急管理体系设计方面留出充分的更大的自主的创新空间。要切实加强地方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整合优化基层站所,建立健全基层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采取与地方专业队伍、志愿者队伍相结合和建立共训共练、救援合作机制等方式,发挥好各方面力量作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多渠道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积极发展应急产业。找准重大风险,善于运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建立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创新公共卫生风险隐患举报机制,探索建立“吹哨人”和内部举报人制度。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做好相关医疗、防疫物资、药品的采购和储备,时刻做好投入应急救援工作的各项准备。
2.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建立起综合型强有力的应急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由国家和各级政府主导投资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这次湖北武汉在重大疫情控制前的捉襟见肘凸显了传染病防治领域是中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后领域、甚至是盲点。从2003年的非典到当前的新冠肺炎,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显然没有补上,整个公共卫生系统在人员、技术、设备各方面都远远落后,这才是导致我们缺乏防控大疫能力的主导成因。近年来中国经济通过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消费拉动快速增长,到2019年消费拉动已经占GDP的60%左右。个人消费虽然要持续发展,但更为巨大潜力的是政府的公共消费。以往的政府投资在基础设施领域占比较大,但公共设施投资和消费比重明显不足。以医院为例,1978年全国医院数量为9293个,2018年为33009个,在这四十年GDP增长240倍的背景下,卫生方面的财政投入明显短缺,2018年中国卫生领域政府财政支出1.6万亿元,占GDP比重不到1.7%。据测算如果政府财政拿1000亿元投资在基础设施项目上,转化为当年的GDP最多只有30%左右;但是1000亿元投资在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及其设施上面,其转化的GDP可以达到60%左右。就当前加快供给侧改革意义而言,如果投入到公共卫生领域,对GDP的拉动成效更为显著。同时它还能加快全国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的均衡化步伐。
3.加强应急救援和卫生防疫专业人才培养和人才库建设。培养人才,要鼓励高校设立突发应急事件和公共卫生学的专业,建设一支专业齐、数量足、能力强的应急处置专家团队。应根据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需要,聘请有关专家组成应急救援专家组,强化疫情防控点医疗机构和集中隔离点消防安全技术指导专家队伍配置,结合疫情防控,适时组织开展应急救援教育培训及学术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应急救援理论水平应急能力。
二、强化全省公共卫生系统应急救援队伍的战斗力建设
1.通过对标找差,提升城乡救援队伍信息化、智慧化水平,壮大卫生领域防控救援的治理现代化能力。
传统疫情指导防控模式层层汇总上报,耗时耗力。在此次疫情中应对出色的浙江省,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一定示范。在疫情防控中,浙江各地各部门充分发挥“云上浙江”“数据强省”优势,通过“疫情信息采集系统”。在遏制疫情输入和传播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省要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强化信息联动共享,整合提升应急管理系统平台效能,全面整合消防各指挥平台等各类信息,达到“网络通、系统通、数据通、应由通”目标。开发数字化、智能化、痕迹化、可视化的“应急云”智慧信息平台,依托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提高协调管理效率,为疫情防控防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救援专业化水平,打造尖刀和拳头力量,提升应急队伍的战斗力。
紧紧围绕适应综合救援新常态,狠抓备战意识养成,强化遂行综合保障,推动执勤训练模式从处置“单一灾种”向“全灾种”转型,加强应急应战大练兵,突出以战领训,加强实战化训练
坚持强而精的原则,打造应急救援的尖刀和拳头力量。优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布局,扩大单支应急救援队伍的有效保障范围,提升其能力,同时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拓展应急救援服务行业领域,积极推进行业领域专业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
按照“全天候、全地域”应急通信保障需求,创新“互联网+应急管理”监管新模式,为应急救援提供科技支撑,狠抓实战指挥平台等重点建设,建立直调直报、前突通信、跨区域增援机制和“互联互通、扁平可视”的指挥通信网络。
3.加大财政投入,强化应急救援队伍装备技术支撑力。
在这次疫情暴发面前,江苏的救援物质紧缺问题显现。全省要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先进适用装备的配备力度,尽快完善装备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及装备配备标准,解决技术需求问题,逐步为应急救援队伍配备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装备。探索把人工智能与救援设备有机结合,实现救援设备智能化。根据江苏经济南强北弱以及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特征,农村应成为防控的重点。特别是苏北农村的物质基础、防范技术比较薄弱,社会治理密度和社会治理长效不如城市,加大对苏北及其农村人力和财力投入是下一步的重中之重。
三、科学完善应急队伍联防联控联调联战的三化运行新机制
1.构建应急救援联防联控联调联战的现代化工作机制。
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快速全方位变迁的新特点和规律,需要有更加科学、更加现代、更加精细的应急处置手段和机制。要通过抓紧补短板、强弱项,正增强等措施在区域联动中提升全省各类灾害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发挥应急队伍的整体作用,又实现不同力量之间的无缝隙对接,提升联合作战能力,确保灾害事故发生时形成救援合力,进一步做实做细社区应急和防控工作,强化属地责任、强化社区管控、强化社会动员,强化社区联防联控,将失管小区纳入社区防控体系。构建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的制度安排,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地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巨大潜力。
2.尽快建立公共安全风险科学化评估制度。
我省应完善综合性应急救援领导指挥机构,成立高规格防控指导组,统筹各专项指挥部和相关部门职能,建立一套科学的公共安全风险科学化评估制度,使各类重大事故在最短时间内预警响应、准确评估、应急处置、制定完善应急响应程序,明确各类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指挥调度预案。要探索建立健全重大灾害评估机制和事故调查机制,将调查重点推进到关注风险、政策、制度、标准、技术、能力建设等深层次问题,从血的教训中深度学习反思,把事后学习的经验教训反馈到事前的风险防范中去,真正全面地提升应急管理的系统性水平。
3.提升救灾物资快速调拨响应和防控物资保障的社会化能力。
全力保障重点医疗防控物资生产供应,优化调度机制和能力,建立和完善应急物资录入“应急资源全流程一体化保障系统”, 通过“应急在手”APP随时查看和调度各地区救灾仓库物资。第一时间摸清应急保障物资库存及销售情况,实现应急救灾物资一键可知、一键调度。强化疫情防控期间重要交通要道口和应急值守站点的救援重点物质调运和后勤保障能力。突出政府主导、属地管理、配合有力、社会参与,引导民间志愿应急救援力量规范有序发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提高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水平。在人员密集场所、重点部位分类组建社会化志愿队伍,切实发挥社会化应急救援的补充辅助作用。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救援准入、补偿、奖励等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应急救援中的作用。积极做好应急装备、物资、食品、防护等设施的保障,确保第一时间能够支援及应对处置当前疫情防控及各类灾害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