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14
作者简介: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院长 李扬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鲜明提出“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并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学习领会全会精神,以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锚定建设文化强国目标,以改革创新的精气神谋划好“十五五”时期文化强省建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积极探索从文明城市迈向城市文明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纳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就要加快推动从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
要在文明创建工作中更加突出文明培育和文明实践的内容和特色,通过常态化的组织协调机制、长效化的宣传引导机制、持续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和严格规范的督查问责机制,让创建活动的诸多制度、政策、途径和办法积淀为城市文明建设的内在要素。立足城市善治的视域,创建活动实现从创建文明城市到建设城市文明的转变,就是以城市文明建设来涵养城市治理工作,为城市治理培育城市文明的社会土壤,让人民群众成为文明创建、文明培育和文明实践的自觉主体,将城市的治理和管理工作融入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推进城市文明建设,就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尊重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现实、阶段特征和内在要求,更加聚焦城市生活质量提升与居住环境改善,以及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更加注重从生产生态生活、政府社会市民等各环节整体协同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全方位、全周期培育涵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江苏不仅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历史遗产,而且处于较为有利的文化地理空间,为现代化城市发展及其城市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资源基础。应当遵循现代城市文明的生成逻辑,构建起与时代偕行的文明规范、文明秩序、文明伦理、文明形象。
系统推进“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必将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强有力支撑。
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鲜明实践导向。一方面,文化不仅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而且在提升发展质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育、优秀文化的滋养。“十五五”时期更加需要用文化激活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书写好人文经济学实践这篇大文章。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工作,在于思想的引领,通过价值观的塑造和科学理论的传播,让党的创新理论在生动的实践中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进而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文明进步。深学细悟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系统把握文化与经济、文化传承和发展等辩证关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巩固我们“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韧度,在于赓续精神血脉,增强文化凝聚力。要不断挖掘、提炼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赋予各类产品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核、文化精神、文化活力、文化形态,实现文化资源的增值与活化。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弘扬诚信文化、廉洁文化,从革命文化中汲取红色滋养、用好红色资源,促进时代元素、体育元素、艺术元素等有机结合,构筑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更为广阔的空间。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度,在于大力繁荣文化事业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自觉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让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增强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既加强传统文化行业内容、形式和交互体验等创新,培育壮大新型文化业态,又要推动文化融入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产业发展、融入现代商业等,打造一批文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体,真正在产业链、价值链、产品端的维度上彰显“文化+”带来的综合效益。
加快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
《建议》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方面专门指出,要“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这为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以高效能文化治理推动高质量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文化领域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必答题。一方面,通过持续完善文化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以不断完备、逐步完善的“文化之制”保障文化繁荣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持续提升文化治理的效力和能级,有效破解文化改革与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以更加系统科学的“文化之治”促进新时代文化发展。
健全文化领域治理体系、提升文化领域治理能力,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瞄准信息化条件下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各项任务的新要求新趋势,遵循文化建设和治理的内在规律,坚持守正创新、系统集成、协同合作,聚力方向引领、共识凝聚、资源配置、组织动员、机制创新、风险防控等功能维度,全面提升文化领域治理能力。一是构建因应信息化要求的文化治理共同体。始终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充分发挥党建对文化治理的引领作用,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原则落实到位;合理确定政府的职责边界,提升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改进政府的文化监管效能;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发挥市场机制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拓宽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治理的渠道,将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作为衡量文化治理绩效的根本指标。二是以要素集聚优势锻造文化治理能力新优势。加快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构建权威的文化资源数据库和高效的数字文化资源交易平台,健全文化领域的数据要素共享机制,强化文化治理的数据支撑;坚持内源培育与外源引进相结合,构建“引育用留”一体化的人才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文化人才的人力资本水平和数字素养,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三是强化政策集成,完善文化领域治理的制度保障。恪守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要求,集成设计相关制度体系,协同抓好政策落实,确保文化领域治理始终运行在法治化的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