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哲学”还是“功夫哲学”——未来中国哲学形态的“言”“默”之辨
发布时间:2025-10-21
作者简介: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海学刊》杂志社副研究员 焦德明
文章来源:《学术月刊》2025年第10期
论文摘要:在中国哲学“登场”背景下,“汉语哲学”与“功夫哲学”的比较意义凸显。汉语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汉语哲学的“语言决定论”未能充分考量语言范畴以外的多元要素,以汉语为中心的“特殊主义”立场则陷入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张力,并对已经受代码污染的现代汉语过于乐观。狭义汉语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功夫传统之间形成了多重张力:从历史脉络审视,中国哲学的社会功用主要体现在自我修养而非公共论辩;中国哲学重视精神修炼的文化现象无法被还原到单一的语言解释;语言也无法从涵义的角度处理功夫哲学的“本体”。因而汉语哲学与功夫哲学形成“言”与“默”的哲学形态差异。功夫哲学作为一种文化哲学契合后语言哲学的呼声,与重拾精神性的后现代文化达成重新理解“哲学”的共识。汉语哲学的发展有必要真正面对中国哲学的功夫哲学传统。但与此同时,功夫哲学必然要依赖语言、概念和逻辑作为自己的存在形态,必须吸收语言分析的因素。功夫哲学以汉语为媒介揭示中国人精神修炼的生活世界,在建构自身的过程中也探索了汉语的哲学表达,可以看作一种广义的汉语哲学,并对其具有补充实践哲学维度、反思启蒙哲学、明确文化意义等贡献。未来新形态的中国哲学需要汉语哲学与功夫哲学的“言—默”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