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6
作者简介: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王树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速各领域科技创新突破”。这为我国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对各领域科技创新的引领力,应立足人工智能发展基础,夯实“数”“智”基座,拓展应用场景,完善政策体系,在更高水平上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注入强劲动力。
夯实“数”“智”基座,提升人工智能创新能力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将人工智能产业链纳入“1650”产业体系加以重点培育并取得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创新能力,可以在基础理论创新、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夯实人工智能发展的“数”“智”基座。
推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创新。立足江苏“科教资源密集、产业场景丰富、政策体系完善”的独特优势,构建“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生态体系。要强化原始创新投入,依托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基础研究计划等,鼓励开展机器学习、认知科学等前沿领域研究。要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发挥数学、物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优势,推动“AI+新能源”“AI+医疗”等跨学科研究。推动产学研联合创新,鼓励企业提出实际问题,高校和科研院所针对性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实现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加快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依托《江苏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等相关行动计划,重点攻克人工智能芯片、多模态大模型、具身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要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加强政府财政资金引导,鼓励社会资本牵头或参与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和团队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合理流动。
加强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语言计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南京智能计算中心等现有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着力提升平台建设和服务水平,以吸引更多国内外顶尖企业、科研机构入驻。深化国内外合作,鼓励在苏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聚焦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核心算法等前沿领域与省外机构联合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市场化运营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江苏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向“国际化研发枢纽”跃升,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
拓展应用场景,促进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受益于完备的产业体系,江苏在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融合发展上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在智能制造、医疗健康、交通物流、智慧农业、政务服务与城市治理等多个重点领域打造出融合创新的标杆示范场景,初步构建起“全产业链渗透、多应用场景突破”的发展新格局。为进一步释放人工智能赋能效能,可以立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聚焦制造业高端化转型、服务业智能化升级、社会治理数字化变革等重点方向,系统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深度与广度,推动融合创新向全领域、深层次延伸。
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通过强化政策引导与激励,对实现智能化改造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激发各类制造业企业参与智能化转型的积极性。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行业,打造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示范项目,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引导更多企业开展智能化转型。发挥江苏制造业标准化工作优势,联合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加快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通过标准引领,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人工智能应用上的协同发展。
促进人工智能在服务业中的应用。发挥服务业发展优势,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在金融、物流、医疗、教育等各领域中的应用。在金融领域,建立健全人工智能金融应用的全流程监管机制,制定涵盖算法透明度、数据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风险防控细则;鼓励本地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研发智能风控、智能投顾等创新模型。在物流行业,发挥徐州淮海国际陆港、连云港海港等枢纽优势,推动物流企业建设智能化信息平台,整合全省运输、仓储等资源,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配送路径动态优化与仓储无人化管理。在医疗领域,加快人工智能在辅助诊断、5G远程医疗、药物筛选等场景的应用,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在教育方面,立足本地科教资源,开发适配不同学龄段的人工智能教育产品,搭建个性化学习平台,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质量评估、学生成长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探索人工智能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运用人工智能对城市各类数据资源的整合功能,实现对社会治理的全面感知、智能分析和精准决策。比如,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可以发挥南京、苏州等智慧城市建设先行优势,整合交通、环保、应急等多部门数据,构建全域智能治理中枢;在政府服务方面,依托“江苏政务服务网”,拓展“苏服办”智能客服与智慧审批功能,推动高频事项秒办;在社会治安防控上,加强人工智能视频分析、犯罪态势预测等技术应用,构建省市县三级防控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完善政策体系,优化人工智能发展环境
近年来,江苏从产业融合、创新激励、要素支撑等多个维度出台系列支持政策,持续优化人工智能发展环境。为更好推动人工智能引领各领域科技创新,可以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持续强化政策引导、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引培,通过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切实增强人工智能对各领域创新的引领效能。
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顺应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趋势,及时修订和完善人工智能相关政策文件,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稳步扩大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强化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建设、企业培育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通过举办政策宣讲会、线上培训等方式,确保企业和科研人员充分了解政策内容和申报流程,以提高政策的知晓率和惠及面。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规细则,明确算法模型、数据成果等新型知识产权归属与收益分配机制,加大侵权赔偿力度,大幅提升侵权成本。建立人工智能维权“绿色通道”,推行案件快速受理、审查与裁决机制,最大程度缩短维权周期。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设,培育一批专业的知识产权代理、评估、诉讼等专业化服务人才,为企业和科研人员提供优质的知识产权服务。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在高校层面,深化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扩大专业招生规模,优化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核心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定向培养契合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在职业教育层面,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推行“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模式,为企业输送具备扎实实操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在人才引进方面,优化“苏才卡”服务,为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人才及创新团队提供科研启动资金、住房补贴、子女入学等优厚保障,营造尊才爱才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