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
发布时间:2017-04-11

3 月 30日 ,我院图书馆联合院文学所、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和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举办院图书馆“首届读书沙龙”。沙龙主题是“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沙龙由我院图书馆馆长陈清华研究员主持,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杨善友馆长、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唐团结教授、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范丽甍副教授,与我院徐永斌副所长等多位文学所及图书馆的专家、学者围绕沙龙主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我院文学所副所长徐永斌研究员指出,现阶段青年人对人文社会经典著作的阅读较少,对网络上短、平、快的网络文章阅读较多,但又无法区分其中的平庸甚至糟粕。作为文化学者,我们有责任对经典进行推介,通过简明化的译写工作让大众知晓、愿读、读懂文学经典,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引导、提升青少年和广大民众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兴趣。
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杨善友馆长认为,“好读书”的要义在于对青少年进行引导,要让他们能用更多时间去安静地读书。“读好书”其实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并使人受益一生。他向众人推荐《拉贝日记》,认为该书体现了一个平凡人在平凡中以大爱成就了不朽,拉贝的一生体现了人类的大爱,拉贝的行为人类对和平的追求,。而“读书好”的意义,其一是读书让人从书中学到历史,以史为鉴;其二,读书是读者与作者思想上的碰撞与交流,在现阶段纷繁嘈杂的社会中,可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唐团结教授从专业的传播学角度和过程来谈读书的动因和收效。首先传播的形式。阅读也是一个传播过程,现时代传播的形式实现了多样化,多媒体、展览和讲座等都是很好的形式,因而文化传播不必只期待阅读这一种形式。二是传播的内容。自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也须与时俱进,不一定非要是文字的。三是传播渠道。传播渠道最贴近大众的才是最好的,如央视的诗词大会、朗读者及其通过手机的 APP传播就是很好的范例。四是传播的受众。传播受众接受文学经典的程度与其文化水平直接相关,因此需要“因材施教”,开展多层次的阅读活动。五是传播效果。这是关键点,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应该用各种方式了解大众读书的真实情况,如问卷调查和奖励回答机制等,要尽可能使阅读的统计得到量化。
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范丽甍副教授提出,“喧嚣的时代需要深度阅读”。她认为,现时代阅读的特征趋向功利化,数字阅读的方式取代了纸媒的阅读方式,碎片化阅读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阅读。如何让民众回到纸质化的经典阅读当中去,南京大学的群学书院和半城书院做了大量工作。群学书院通过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和专题讲座,让知名教授和经典文化走向青少年,走向大众。而半城书院则将受众重点放在女性身上,针对女性举办定期的读书活动,如近期以“美学”为主题,由演讲者将一本书作为演讲的切入点进行互动交流与推荐阅读,提出书籍的阅读重点,帮助女性朋友加深理解并提升审美情趣。
我院文学所李良副研究员认为,读书是时下全中国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是当下中国最为缺乏的事情。江苏提出过“书香江苏”建设,也有“农家书屋”等一系列促进全民阅读的政策措施,但收效甚微。建议我院图书馆依靠雄厚的知识资源,可以联合社会媒体在推动全民阅读方面有所作为。他向大家推荐了三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籍:《南京不哭》、《南京大屠杀》和《南京安魂曲》,这三本书都是由海外华人所著,书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思索,值得品味。
我院文学所王涛副研究员感觉大众阅读的情况并不是媒体所说的那么糟,他在众多书店、图书馆都看到孜孜阅读的动人景象。作为知识分子在这方面不必杞人忧天进而越俎代庖,我们应职责淡化,让阅读成为一个人的个性。
我院文学所邓瑗博士谈到经典与通俗阅读之间的问题,认为深度阅读匮乏某种程度上是个时代问题。现时代的紧张让人很难静下心来深度经典,因而数字化阅读、碎片化阅读以及种种自媒体阅读等阅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现时代一种特有的阅读。
此外,在座的院文学所魏文哲、王思豪、赵伟等学者也谈了自己的阅读爱好、阅读方式和阅读感受,并向大家推荐了自己所读的好书。
最后,我院图书馆陈清华馆长对本次进行沙龙总结。他指出,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社会,读书应当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作为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应当带动大家“好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来塑造高尚人格,培养良好家风,开阔视野,增长智慧,增强责任感,提升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