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金融研究院成果
发布时间:2017-11-07
江苏省金融研究院学习贯彻十九大和金融工作会议精神首次座谈会观点综述
2017 年 11月 2日,江苏省金融研究院在南京召开学习贯彻十九大和金融工作会议精神首次座谈会, 会议主题为“ 新思想引领金融深化改革开放发展与创新 ”。本研究院的全体专职研究人员和部分特约研究员,省社科院科研处负责人、宣传办等部门部分同志,新华社智库江苏中心、《中国社会科学报》、《新华日报》、中国江苏网等新闻媒体代表 20多人与会。金融院院长吴先满研究员主持会议,并作主旨发言。省政府金融办综合处副处长闾万宏,省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本研究院专职研究员骆祖春,省社科院世经所副研究员、本研究院专职副研究员蒋昭乙,省社科院财贸所副研究员、本研究院专职副研究员丁敬雯,省社科院财贸所学术秘书、助理研究员、本研究院专职助理研究员肖平,省社科院农发所助理研究员、本研究院专职助理研究员赵锦春,省社科院经济所助理研究员、本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陈丹临先后作发言交流。最后,吴先满院长作会议总结。现将主要观点作一综述。
吴先满院长: 新思想引领现代化金融体系建设。 江苏省金融研究院的全体同志要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和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做好本职工作,为我们国家和江苏省的金融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新思想是我们金融系统深化改革开放发展与创新的行动指南,新思想引领我们现代化金融体系建设。一是建设现代化金融体系是解决现阶段金融领域中的主要矛盾的根本出路。二是新思想引领我们的金融思想理念创新。首先,以新思想为指导,金融界要牢固树立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五大新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我们的金融发展;其次,要明确并长期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战略定位;再次,以新思想为指导,金融界要深入学习掌握服务实体经济是防控金融风险的基本策略;最后以新思想为指导,金融界一方面要增强责任担当和敬业精神,实现商业性金融组织追求盈利与履行社会责任相平衡,另一方面要审慎监管现在是“双审慎”监管架构,同时努力新金融与传统金融融合发展。三是新思想引领我们的现代化金融体系建设。首先是金融界要认真完成金融工作会议部署的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这三大任务。其次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成果,加快金融体系对这些最新科技成果的吸纳和信息化建设,推动金融系统的基础设施现代化,包括诚信体系建设,加强金融信息联网,尽可能的消除信息孤岛,减少信息不对称。再次是在金融系统内要补短板、强弱项。
闾万宏副处长:坚持党的领导是推动金融改革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 首先,党的十九大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大政方针,对推进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制定了战略部署,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其次,十九大报告中对金融的论述,集中体现了长期以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系统性思考,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三个重要”是对“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一重要论断的丰富扩展和理论阐述。再次,新时代深化金融改革,任务非常艰巨,健全金融法制、优化金融服务、调整金融结构、完善监管体系、推动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等等,不仅有体制机制上的补缺,也有改革理念上的统一,此外,还有改进国际金融规则、抢占金融话语权的挑战。
骆祖春研究员: 促进江苏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十九大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对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不同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提法主要是: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核心要求: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重点途径:着力推动股票市场发展、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稳步扩大期货及衍生品市场、促进私募市场规范发展。十九大报告的提法主要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核心要求: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重点途径:一是补市场体系短板,对地方而言关键是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四板)的建设;二是风险的防范: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私募市场专业市场内部的风险及跨市场间风险的防范。对于江苏而言,重要的战略举措就是打造一个有市场影响力的区域产权交易机构。
蒋昭乙副研究员:有效防控金融风险,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首先从国家和江苏省两个层面来看新金融的战略定位和政策环境,具体到江苏省而言地方金融改革曾有一些目标选择,如:对支持地方企业起到的作用;金融业的财税贡献;与国家战略吻合,提升地方品牌形象,带动中心效应与地产热度;不出风险和大问题;解决民间资本出路;金融制度与软环境的改善;解决就业与服务居民。向后排序的目标过去在地方重视不足,但现在逐渐受到重视,因为金融发展环境和基础从长期看更加重要。具体而言就是:给地方形象带来“正效应”,不添麻烦;稳定的区域总部型机构;做地方金融业的支持与补充者;成为地方金融生态体系的建设推动者。新金融也存在风险问题。最后提出几点建议:第一,构建江苏省服务实体经济的新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普惠化水平。第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担保。第三,培育江苏省中小企业多元化的融资市场体系。第四,提高新金融准入门槛,防范新金融无序发展的风险。
丁敬雯副研究员: 把金融风险防范放到国家总体安全的高度考虑。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对金融发展的三大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显然,统筹深化体制改革、完善调控框架和健全监管体系使金融发展既活又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金融的基本任务。避免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不仅是金融深化体制改革和完善调控框架的前提,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当前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点,是避免出现经济长期稳定导致债务增加、杠杆比率上升进而从内部滋生突然让人猝不及防地爆发金融危机和陷入漫长去杠杆化周期风险的“明斯基时刻”。要防止恶性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要防止股市、楼市和影子银行资产泡沫剧烈调整造成的风险。我国企业和部门杠杆率偏高的主要原因是直接融资偏弱靠债务融资和企业使用资金效率较低。可以通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杠杆降低风险的积累,注重稳健提高增长过程中的质量。此外,要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进程增强金融发展活力。
肖平助理研究员: 对金融发展创新方向的思考。 对比十八大与十九大报告可以发现,金融体制的现代化和金融创新不再是十九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部分的主要内容,新时期金融体制改革重心已经转向服务实体经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三个层面。创新是金融不断发展的过程,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满足新时代经济需求而创新,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发展的矛盾而创新,金融业的发展要有新的思路,要更加注重内源式的高质量发展,而不仅仅是外延式的规模式增长。首先也是最关键的是,要做到十九大报告中讲的,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也就是金融要以此为目标而创新。其次,服务实体经济才是金融存在的意义,金融无法孤立存在。主要体现在: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四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五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六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最后,不是金融创不创新,而是创新无所不在,要把握住发展创新的方向,把握住创新和风险的微妙平衡,稳定和效率的微妙平衡,把握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赵锦春助理研究员: “互联网 +”视角下江苏农村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农村供应链金融通过金融机构将农业生产经营产业链上游或者下游农村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联系在一起,涉及公司、合作社、农户、银行等农业生产服务等多个环节,成为践行普惠金融的重要新金融模式。目前,江苏已有部分互联网企业涉足农村供应链金融领域,如京东金融、蚂蚁金服、苏宁惠农贷等。如何进一步发展?一是搭建农产品供应链电商服务平台。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 +农户”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将龙头企业及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都纳入电商服务平台,推动农户和企业都通过电商平台进行交易。二是推广农村供应链各环节的金融支持。搭建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农村供应链金融新体系,针对农业产业链的各环节提供金融服务;从收款、付款、对账、资金集中、短期投融资、融资租赁、互联互保等融资模式着手,完善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和服务平台建设。三是挖掘数据资源实现多平台信息共享。与第三方支付等电商平台、生产性服务平台、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对接,获取更为广泛的客户群体,整合全产业链数据信息,降低信用风险。
陈丹临助理研究员: 从企业融资角度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继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其中,微观主体有活力是对企业客观要求的一种非常形象的描述,若要成为有活力的企业,需要良好的外界环境和较高的企业自身素质。培养企业自身素质的前提是企业的正常运转,而资本则是企业正常运营的保证。我国小微企业存在资产规模不大、负债率较高、抵押贷款资产的局限性等问题,依然是融资难的一种现状。这种融资难不仅表现为通过正规金融融资难,还表现为民间金融融资难。所以,缓解企业融资难的现状既是学术研究的方向,也是新思想指导下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建设小微企业信用体系,缓解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通过建立企业与银行间的稳定关系来增强企业获得融资的能力;三是金融机构要创新,提供适合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四是加强小微企业担保品种和模式的创新;五是加快建立中小商业银行体系服务小微企业。
本文执笔整理:蒋昭乙,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江苏省金融研究院专职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