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您所在位置:首页 > 研究成果

总结历史 展望未来———《江苏改革开放30年》出版

发布时间:2009-10-26

  为了回顾江苏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总结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展望未来发展的前景趋势,2008年,我院将《江苏改革开放30年》作为系列重大课题之一报送省委书记梁保华和省长罗志军共同批示确定。课题历经讨论分析、收集资料、外出调研、拟定提纲、撰写文稿、修改评议等程序,于2008年 10月形成最终课题报告。《江苏改革开放30年》一书就是在此项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提炼、深化、拓展而形成的。该书由宋林飞院长、财贸所吴先满所长担任主编,是众多科研工作者献给江苏改革开放30年的一份精神礼物。2009年4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江苏改革开放30年》一书内容翔实,论证有力。结构上采取了系列研究报告的形式,由1篇总报告和13篇专题报告构成,篇幅达30万余字,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总报告首先高屋建瓴地总结了江苏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即: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系基本建立;经济对内对外开放取得历史性进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国民经济全面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后,总报告将江苏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划分为1978年至1988年的初步改革开放阶段;1988年至1997年的加快改革开放阶段;1997年至 2003年的深入改革开放阶段;2003年至现在的科学发展的初步实践阶段。在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总报告提出,江苏的改革开放除了拥有全国性的一般经验,如渐次推进改革,逐步扩大开放,先试点后推广,改革与稳定相结合等,更具有自身的特色,主要体现为:从实际出发;抢抓、善抓机遇;解放思想先行;重视发展战略等。该书中的13项专题报告是总报告的衍生,主题鲜明,各有侧重,在选题上是独具匠心。专题“巨大变化与辉煌成就”以数据评估与判断推导的形式归纳出江苏改革开放30年的八项成绩。乡镇企业、工业园区、民营经济是江苏改革开放的特色与创新,专题“乡镇企业、苏南模式与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与经济国际化”、“开发园区”浓墨重彩地刻画出这三部重头戏形成、更新、壮大的历史轨迹,并且对未来的发展模式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改革开放的30年是江苏工业化推进、产业化完善的30年,专题“工业化与产业经济”借助经典理论模型,对江苏的工业化进程进行了综合评估,认为江苏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但是,江苏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之间存在着背离,为此,该书特别选择“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对江苏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绩效测评,认为从资本存量、劳动力及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来看,可以将30年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现阶段江苏经济增长应以技术(全要素生产率)进步为主导。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开放,不可避免地会加剧竞争摩擦,拉大贫富差距,形成一定的社会冲突与矛盾,因而,改革开放事业需要统筹兼顾,多方共赢。为此,“城市化”专题、“区域共同发展”专题、“居民收入增长与富民实践创新”专题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重点论述江苏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居民生活、民生工程的现状特征、历史进程、基本经验、未来趋势。为了全面反映行业领域自身改革的历程以及对整体改革事业的支持,该书还专门列出“投资改革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改革发展”、“财税改革发展”专题,希望从多个角度去记录江苏改革开放30年的实景。可以说,这一系列专题集中反应出江苏改革开放30年的亮点与难点,生动再现江苏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轨迹。
  《江苏改革开放30年》一书是集体智慧的产物,撰写者来自我院财贸研究所、经济研究所、省统计局综合处、南京审计学院、苏州大学商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多个学术机构。主编宋林飞教授与吴先满研究员为该书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思路与具有可行性的研究路径,从而保证了该书的可信性与权威性。全书的逻辑性与层次感清晰,总报告与专题,相互承接、层层相扣。不同学科门类,不同年龄资历的研究人员协同攻关,集思广益,从理论探索与实证考察相结合的角度,描绘出江苏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社会领域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该书虽然具有献礼性质,但在阐述上朴实严谨,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呈现出实事求是又锐意创新的写作风格。
  《江苏改革开放30年》一书是对历史过程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现实关怀,它可以作为经济学、社会学、规划学等专业研究者探析江苏发展动力机制与运行规律的资料,也可以为地方政府官员、咨询管理人员提供了解江苏发展历史轨迹与未来走向的参考。

          
 

相关信息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