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您所在位置:首页 > 社科动态 > 学者视点

以制度创新为新征程提供有力保障

发布时间:2020-04-21

  作者简介:章寿荣,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2020421日第14版 

  “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这不仅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要求,更是江苏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生动描绘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江苏要主动作为,以制度创新为江苏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提供有力保障。 

  在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中强化制度创新 

  现代化的基本动力是创新。以自主创新形成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产业走向内生的根本标志。因此,必须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构建安全可控的技术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江苏要立足各地科技实力和产业发展基础,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新材料、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发展前景好、产业带动能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选择主攻环节,全面梳理“卡脖子”技术清单,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为引领,与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共同组织实施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集中突破引领性、原创性、标志性的重大成果。 

  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保障建设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要建设有利于创新主体成长壮大的制度,如探索建立技术创新容错机制、研发准备金制度、研发投入考核与报告制度,同时改革科技研发投入产出机制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 

  在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强化制度创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之中,提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我省在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充分调动多元社会主体力量,进一步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要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改革相结合,既要加强社会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也要及时总结全省各地在实践中积累的成功做法与经验,及时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纳入社会治理的政策体系中。比如,江阴市近年来以党建统领为根本保障,构建政务服务、基层治理、社会救助、生活服务、公共安全为一体的县域治理“1+5”总架构,打造了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江阴样本”;南京市江宁区创新网格化治理机制,制定“64922”全要素网格要素清单,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全要素网格化社会治理的“江宁模式”。不断总结提炼各地推进社会治理的创新做法,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的科学性、有效性。 

  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强化制度创新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围绕“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工作机制和发展方向,有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对于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将产生深刻影响,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发挥其对于提升思想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推动文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在试点的基础上加快扩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范围,加快建设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进一步夯实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组织基础。要进一步健全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进一步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机制,积极培育文化高端人才、打造文化艺术精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我省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强化制度创新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国家、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现代化发展,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系统性变革。实现这一变革,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真正成为刚性约束和高压线。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律体系保护生态环境,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控,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筑牢生态屏障。着力做好“生态+”文章,通过制定和完善标准更严格、覆盖范围更广的落后产能淘汰政策,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加强对沿江沿海等重点区域空间布局环境评估,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结构,进而加快推动我省发展方式向绿色化转型,提升我省高质量发展水平。加强制度创新,探索建立生态银行,畅通生态价值转化通道,把自然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高效利用制度,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转移支付力度,构建和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在统筹城乡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中强化制度创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强化制度创新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支持,客观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要健全和完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优先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切实提高居民工资收入,把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制度机制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体系,重点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加快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强化支持特殊教育,完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机制;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深化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加强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防控,显著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注重社会保障体系的全覆盖,实现应保尽保,稳步提高我省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相关信息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