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袁慧撰写《江淮关系与淮扬运河水文动态研究(10—16世纪)》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22年11月出版。
该著作是“中国顶尖学科出版工程·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系列丛书之一。长期以来,对淮扬运河的研究多强调运河和黄、淮的关联,而较少关注运河在江淮关系中的地位和影响。该著作以江淮关系为视角,以宋代至明代为主要研究时段(兼涉宋代以前),利用历史文献和古地图,同时借助现代地理学研究成果、考古和实地考察资料,探究淮扬运河堤岸闸坝体系形成过程中运河流向、水源和运湖关系等水文动态的演变历程,解读不同时期江淮关系的具体内涵,揭示淮扬运河沿线河湖地貌和水环境演变的驱动机制,具有学术前沿价值,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也有现实借鉴意义。
该著作共分九个部分,近26万字。第一章探究宋代以前江、淮河口变迁背景下淮扬运河水文动态和江淮关系的演变过程。第二章将淮扬运河分为北、中、南三段,探讨江、淮水系分化背景下人为干预的加强及其对运河水文动态和沿线河湖地貌的影响。第三章探究明代嘉靖以前淮扬运河的路径、水源和堤岸闸坝,复原清江浦开凿、运湖互动、“邵伯平流”的动态过程。第四章探究嘉靖、万历年间黄河扰动下淮水南泄局面的确立过程。第五章以淮扬运河北段为主体,复原嘉靖以来运道地势、运河流向、运口位置、水源的转变过程,并阐述转变背后的驱动因素。第六章以淮扬运河中部湖泊段为主体,阐明运西湖群扩展的原因,厘清双堤越河的形成过程,揭示运堤闸坝体系对水流的导向作用、对水环境的隔绝作用以及对区域地貌的塑造作用。第七章以邵伯湖以南的扬州运河为主体,指出运河作为淮水入江通道的局限,厘清明代入江水网的形成。
全书的基本观点是:历史时期的江淮关系经历了宋代以前一体时期、宋元至明中期的分化时期、明代后期以来的淮水入江时期。其间驱动因素有江、淮河口东迁和黄河扰动等因素,但是宋明时期形成的运河堤岸闸坝体系才是淮水入江格局得以确立的关键。淮扬运河堤岸闸坝的发展,不仅影响了运河自身的水文动态和江淮关系,也使淮扬地区形成以运河为中心的水利调控,导致运河东、西两侧河湖地貌产生分异。宋明时期不仅是淮扬运河水文动态演变和江淮关系确立的重要阶段,在区域河湖地貌演变和水利格局构建过程中也有里程碑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