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第3期江苏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会成功召开。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院长刘志彪教授,复旦大学公共经济学系主任封进教授,省金融研究院名誉院长、南京大学商学院范从来教授,省商务厅副厅长倪海清,省人社厅二级巡视员张斌峰,省政府研究室二级巡视员刘希泽,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孙志高,省统计局综合处处长高斌,省工信厅综合规划处副处长李震,以及我院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各研究部门负责人和科研人员代表90余人参加会议,围绕“江苏‘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研判与战略谋划”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党委书记、院长尚庆飞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党委委员、副院长王月清主持会议。
尚庆飞在致辞中指出,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为我们深刻认识发展大势、科学谋划未来五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高质量建言献策提出了新要求、注入了强动力。他强调,谋划江苏“十五五”发展,必须深刻领会中央战略意图,自觉将江苏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加以考量。一方面要确保江苏发展始终沿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前进,与国家顶层设计同频共振;另一方面要保持战略清醒,科学研判“十五五”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新形势。他提出,江苏要紧扣高质量发展核心要义,在科技产业变革中塑造新优势;聚焦关键环节,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激发新动力;并扎根江苏生动实践,探索形成一条既符合时代精神又富有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径。
在主旨发言环节,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院长刘志彪教授以“当前经济问题的主要矛盾在需求端”为题进行发言。通过GDP平减指数、CPI、PPI等数据,他分析出当前经济面临紧缩压力,我国经济问题的主要矛盾在需求端,“供给不是慢变量,需求不是快变量”,企业“缺的是订单而非产能”。由此,他建议扩大内需应从中短期政策上升为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伴的长期战略,并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壮大国内市场规模来破解难题。
复旦大学公共经济学系主任封进教授认为,人工智能驱动了产出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助力建设高质量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但也要注意到人工智能时代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比如人工智能对就业和工资的影响。现有制度需要适应“非正规就业”特征,充分考虑劳动者参与激励。他建议进一步降低企业缴费负担、完善社保待遇动态调整机制、探索社保筹资机制改革以及加大国有资本补充社保基金力度。
省金融研究院名誉院长、南京大学商学院范从来教授认为,江苏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是非常迫切的。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才能使江苏在“十五五”期间更好的挑大梁。建议用产业链驱动科技企业迅速做大做强。用链主和已有的产业集群对人工智能科技企业进行市场验证。对于可能的技术锁定问题,建议科技企业围绕某一条技术创新链进行股权投资,同时鼓励产业链链主企业和科技链主企业组建双链主基金。
省商务厅副厅长倪海清以“以高水平开放应变局稳大局开新局”为题进行发言,他建议:一是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在稳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优结构,通过加强政策引导、优化支持服务,做大做强贸易新动能。二是加快集聚高质量外资。聚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大引资稳资力度,促进外资企业深耕发展。三是加快推进深层次开放。发挥开放平台数量多、类型全、能级高的优势,推动首创性、全链条、集成式改革创新。
省人社厅二级巡视员张斌峰介绍了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情况。他指出,“十四五”期间江苏就业总体形势稳定、社保制度平稳运行、产财融合的成效比较显著、劳动关系总体和谐。展望“十五五”,他从“建立就业友好型的发展方式,推动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精准化、数字化的扩面参保机制”“健全人才特殊调派机制,加大紧缺人才引进培育力度”“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孙志高认为,扎实推进协同创新是强化创新引领,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大引擎的关键。他建议从两方面推动:一方面,推动政府与市场的协同。要强化对市场主体的支持,推动高端创新平台建设;要加快开发应用场景,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空间。另一方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在于填补概念验证、中试环节空白,打造高水平科技经纪人队伍,建设高水平科技成果孵化器。
省统计局综合处处长高斌认为,“十四五”期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展望“十五五”时期,推动江苏产业高质量发展需关注四个方面:一是继续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发展;二是持续加大“投资于人”力度;三是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四是加快推动新兴产业技术突破。
省工信厅综合规划处副处长李震认为,“十五五”时期江苏要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扬长避短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