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台湾作家张晓风女士来文学所学术演讲
发布时间:2017-11-07
2017 年 11月 2日,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举办第 24期学者沙龙,邀请著名台湾作家张晓风女士作学术演讲。讲座由姜建研究员主持,汤淑敏研究员、刘红林研究员、徐永斌副所长等与会。
张晓风女士的讲演题目为“吃一只橘子”。她从市面上可买到的各种品种的橘子谈起,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梳理、勾勒了橘子在中国古典文学、文化史上的象征意义。
“橘”最早出现于《尚书》,《周礼》、《晏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都有关于橘子的记载,屈原《橘赋》则是第一篇赋予橘子象征性文化涵义的文章,橘子原根原地的选择性被理解为坚贞的美德,是南方佳果的代表。《后汉书》、《三国志》载有陆绩怀橘的故事,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殉葬物中亦有橘子,可见橘为当时的稀罕物。《神仙传》曾提到苏仙公橘井,以为橘子有医疗功效,至今台北的中医诊所仍挂有“橘井流香”的牌匾。此外,刘峻《送橘启》、刘令娴《祭夫徐敬业文》、谢朓《酬王晋安德元诗》、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稽含《南方草木状》等都曾提及“橘”,王羲之有《奉橘贴》,韩彦直作《橘录》。小说戏曲方面,尚仲贤《柳毅传书》写到以金钗击社橘,马致远《拨不乱》写到“洞庭柑”,明人小说《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细致描写了太湖洞庭山的橘子,《牡丹亭》提到过柳梦梅家果园的种植情况,很可能种的便是橘子。蒙古萨满教的请神歌里也有“盅里斟满的嗬嗬咴 是桔子汁啊”之句。 20世纪香港诗人曾克端有《颂橘庐诗》,朱自清《背影》中父亲为“我”买来的也正是橘子。
张晓风认为,花有花语,果物也有果语,一个简单的橘子就有如此丰富的文化象征,生活中,只有随时感受物质背后的文化意蕴,才不会陷入无趣。
姜建研究员、《江海学刊》编辑刘蔚研究员、文学所王思豪副研究员等对讲演作了评价,并与张晓风女士进行互动。汤淑敏研究员转达了因病未能到场的刘福勤研究员送给张晓风的诗与祝福。讲演在热烈讨论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