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程俊杰,男,1983年12月出生,江苏东台人,研究员。先后就读于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并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后,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SAIS)访问学者。兼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理事、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业互联网智库委员会专家等,入选江苏“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第五期、第六期)、首批江苏社科优青(2019年)。
主要研究方向: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与政策、区域创新发展
主要研究方向: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与政策、区域创新发展
简介
公开出版著作及发表论文:
主要著作
《中国转轨时期产能过剩测度、成因及影响》,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年,1/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18年,3/3。
主要论文
《工业互联网促进产业链现代化:理论逻辑与突破路径》,《现代经济探讨》,2023年第1期,1/1。(《新华文摘》2023年第10期论点摘编)
《集成电路产业链的现代化:基于协同视角的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23年第3期,1/2。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产业集群升级多元化路径构建探析》,《现代经济探讨》,2022年第1期,2/2。(人大复印资料《产业经济》2022年第7期全文转载)
《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的结构协调与要素协同》,《改革》,2021年第3期,1/2。
《自主可控、产业识别与政策选择——区域情境下提升产业影响力、控制力的分析框架》,《学习与实践》,2021年第3期,1/2。
《全面小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有机衔接的动因、重点与对策》,《现代经济探讨》,2021年第3期,2/2。
《提升江苏集成电路产业链协同度》,《唯实》,2021年第6期,1/2。
《全球经济复苏状况对江苏产业发展的影响》,《唯实》,2021年第9期,2/2。
《传统产业“赋能”再认知》,《群众》,2020年第6期,1/1。
《基于竞争中性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逻辑框架与推进路径》,《江海学刊》,2019年第5期,1/2。
《打造世界一流军工企业的基本路径与政策取向》,《经济研究参考》,2019年第7期,1/1。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破解“创新困境”的双重机制》,《现代经济探讨》,2019年第3期,1/1。(该文被《经济研究参考》2019年第8期转载)
《改革开放四十年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演进与创新》,《经济体制改革》,2018年第5期,1/3。(该文被《新华文摘》网刊2019年第8期全文转载)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Countries along the "B&R".Sustainability,2018,10(12).( co-author with Hongjun Xiao & Xin Wang)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的政策取向》,《改革》,2018年第 7期,2/3。
《社会责任规制会抑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吗?》,《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 3期,2/3。
《产能过剩的研究进展:一个综述视角》,《产业经济评论》,2017年第5期,1/1。
《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产能过剩治理——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分析》,《学习与实践》,2016年第11期,1/1。
《制度变迁、企业家精神与民营经济发展》,《经济管理》,2016年第8期,1/1。
《基于产业政策视角的中国产能过剩发生机制研究——来自制造业的经验证据》,《财经科学》,2016年第5期,1/1。(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产业经济》2016年第7期全文转载)
《产能过剩、要素扭曲与经济波动——来自制造业的经验证据》,《经济学家》,2015年第11期,1/2。
《中国转型时期产业政策与产能过剩——基于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财经研究》,2015年第8期,1/1。(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产业经济》2015年第8期全文转载)
《转型时期中国地区产能过剩测度——基于协整法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的比较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第4期,1/1。
《中国转型时期产能过剩形成机制:基于吸纳框架的解释》,《产业经济评论》2015年第2期,1/1。
《转型时期中国产能过剩测度及成因的地区差异》,《经济学家》2015年第3期,1/1。
《负面清单管理与转轨时期中国体制性产能过剩治理》,《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12期,1/1。
《人口迁入发达地区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现代经济探讨》2014年第2期,2/2。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群众》2013年第12期,1/2。
《论扩大内需背景下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学习与实践》2013年第4期,1/2。
《中国工业化道路中的江苏模式:背景、特色及其演进》,《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1/2。
《以指标体系诱导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可行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2/2。(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成因与对策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1年第6期,1/1。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动因:以江苏为例》,《财政研究》2010年第6期,1/3。
《长三角地区“大通关”建设的动因与建议——采用博弈模型分析》,《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1/2。
《论我国货币政策的充分就业目标》,《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5期,2/2。
《服务业发展、城市化与要素集聚——以江苏省为例》,《软科学》2008年第5期,2/2。
主要报刊文章
《四方面着力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经济参考报》,2024年3月21,1/1。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光明日报》,2024年5月8日,2/2。
《以“人工智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南京日报》,2024年4月3日,1/1。
《加快健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机制》,《安徽日报》,2024年10月15日,1/1。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协调》,《新华日报》,2024年3月9日,1/1。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解放日报》,2023年12月5日,1/1。
《加快形成区域发展新机制》,《光明日报》,2023年12月14日,1/1。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解放日报》,2023年12月5日,1/1。
《以高质量“智改数转”加快数实深度融合》,《经济参考报》,2023年2月7日,1/1。
《着力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安徽日报》,2023年3月21日,1/1。
《围绕能力提升优化科研组织管理》,《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6月1日,1/1。
《优化要素再配置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经济参考报》,2022年1月18日,1/1。
《加快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光明日报》,2022年5月11日,2/2。
《以工业互联网促进产业链现代化》,《经济参考报》,2021年7月20日,1/1。
《以产业链协同加快绘就南京现代化创新画卷》,《南京日报》,2021年2月3日,1/1。
《加快构建长三角地区产业协同机制》,《新华日报》,2020年10月27日,1/1。
《“三大行动”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南京日报》,2020年1月22日,1/3。
《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协调发展》,《南京日报》,2019年11月27日,1/2。
《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新华日报》,2019年11月19日,1/1。
《加强动态能力建设 打造世界一流央企》,《经济参考报》,2019年7月1日,1/1。
《化解产能过剩需防范债务与就业风险》,《新华日报》,2016年8月16日,1/2。
主持、承担、参与的科研项目:
协同视角下要素再配置推动产业链现代化的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主持。
江苏构建“四位协同”现代产业体系的机制与路径研究,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主持。
高水平科技人才企业创新影响机制研究,江苏省软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主持。
增创更具活力、更有效率的江苏改革开放新优势研究,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主持。
所获科研成果奖励:
获江苏省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社科院优秀对策信息研究三等奖2项、江苏发展研究奖二等奖1项、江苏智库研究十佳成果3项、“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江苏省社科院科研十佳(2020年、2021年、2022年、2024年)、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等荣誉,主笔或参与撰写的多篇决策咨询报告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联系方式:
Email:topcjj2003@163.com 电话:025-8569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