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机构设置 > 研究机构 > 经济研究所 > 科研动态

汪海研究员参加2014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学术年会

发布时间:2014-11-04

  10月17日至19日,由中国区域科学协会、长江战略研究中心等主办的“2014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学术年会”在武汉召开,年会主题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创新、集聚与区域发展”,来自国内100多家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280多位区域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对区域发展创新中的理论与实践等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
  经济研究所汪海的论文入选本届研讨会,并应邀参加会议。汪海的论文提出了以我国北、东、南、西、中五方的首位大都市北京、上海、香港、重庆、武汉为核心,构建全国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思路,并重点探讨了以武汉为中心建设长江中游产业和城市密集带的构想。这一构想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空间经济格局存在着由“中心节点”和“门户节点”形成的“双核结构”。过去在出口导向发展模式下,劳动力和产业受外需拉动向沿海港口“门户节点”集聚;而转换为内需主导模式,劳动密集产业和消费品制造业会向更接近国内人口重心和市场重心的内地“中心节点”转移。我国人口和经济重心都位于鄂豫皖交界地区,武汉是相距最近的大都市,也是我国中部的首位大都市,影响力能覆盖中部多个省级行政区,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枢纽地位。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平原有武汉、长沙、南昌等20多个大中城市,人口规模超过1亿,近年经济快速崛起,正在建设我国中部增长极“中三角”。长江中游平原最突出优势,是地处京沪港渝四大中心城市“十”字形辐射交汇点、占据国内大市场核心部位的居中优势,可以承接、中转、传递京沪港渝的经济辐射,有力带动“中部崛起”。需要提升武汉的中心城市能级与影响力,建设武汉国家中心城市,成为与京沪港渝并列的国家“增长极”。同时,也要充分发挥长沙、南昌的中心城市作用。武汉、长沙、南昌三大中心城市地处长江中游,相互距离都在300公里左右,水陆交通便利,经济交往密切。长江自古是联通汉、长、昌3市的黄金水道,如果在武广、沪昆高铁基础上,再建武汉至九江、南昌客运专线铁路,能够形成联系更紧密的“1小时经济圈”,构建一个无论土地面积、人口规模、城市数量和经济总量都在全国占据前列,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四川盆地并列的超大型城市和产业密集带,更好地承接沿海劳动密集产业和消费品制造业转移,推动中部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相关信息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